画说嘉兴(第十九期)——跟着画家游古镇(平湖南河头)

来源处:嘉兴美术馆 时间:2024-12-06 17:06:04 阅读

为挖掘本土文化, 以文化润泽人心,持续擦亮“ 中国古镇看嘉兴 ”“心游嘉兴 ” 等城市文旅品牌,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  “ 画说嘉兴 ”特别策划。 

  “画说嘉兴”栏目由嘉兴美术馆(嘉兴画院)和文化频道共同制作,自2024年5月起陆续进行摄制。每期将邀请一位知名画家深入嘉兴古镇,画家们妙笔丹青,墨海泛舟,将嘉兴的古桥流水、古镇风韵、古佛寺的晨钟暮鼓,一一绘于纸上。观众将跟随镜头,穿梭于画中景与实景间,体验“景中品画,画中赏景”的独特韵味,感受艺术气韵与嘉兴文旅的深度融合。

今天推出第十九期《缘起·金石》,跟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 汪新宇一起走进平湖南河头。



金平湖        

平湖,位于东海之滨,历经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是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因其地汉时陷为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瓜灯之城、文化之邦”,素有“金平湖”之美誉。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开放、亲水、崇文、报本”的文化特质,“琴、棋、书、画、印、唱、灯、舞”为特色的民间文化名片。

平湖的南河头总让来过的人念念不忘,《平湖县志》记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曰鸣珂里,俗呼南河头”。明宣德五年(1430年)平湖建邑时,南河头已是人烟稠密的街区。清末民初时,那里有莫氏、葛氏、陆氏、徐氏等多个名门望族的宅邸。解放后,南河头是不少老城关人的“家”。

南河头是平湖现存体量最大、传统街巷肌理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两街夹一河”的传统水乡格局保存至今。走进南河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明清时期,古街、古桥、古宅、古巷,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640 (10).jpg

稚川学堂      
南河头不仅历史悠久,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特别的学堂就坐落于此——稚川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风东渐、兴学为急务的大环境下,平湖南河头葛氏族人葛嗣浵与其弟决定捐资兴学,以自家义庄余资创立私塾,定名“稚川义塾”,小小学堂成为了平湖现代教育的开端。稚川学堂在葛氏宗祠内藏书楼下正式开办,最初学额仅三十人,且规定不收学费。葛嗣浵之子葛昌楹就在稚川学堂内与后来的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画说嘉兴(第十九期)——跟着画家游古镇(平湖南河头).jpg

画·葛昌楹与吴昌硕合影                                   

画家汪新宇一直想了解葛昌楹先生,在如今的稚川学堂走一圈,他决定将葛昌楹与吴昌硕的合影作为创作的主像。

“我感觉吴昌硕先生跟葛昌楹先生的交往,以及葛昌楹先生与西泠印社的关系,更能表达葛昌楹先生的艺术成就。”

葛昌楹一生以“集藏金石,辑梓印谱”为情志,对明清名家刻印的集藏和印谱的编印有着卓越的贡献,平湖城内的“传朴堂”,是他当年藏书的心爱之地。

画家汪新宇将“传朴堂”作为画面背景点题,他说:“人文的景观赋予地方更加深厚的文化承载,通过对葛昌楹的描绘,更能体现平湖南河头的文化底蕴,讲好地方文化故事。”

岁在甲辰,清秋桂花正香,为吴昌硕、葛昌楹两先生造像,当湖后学汪新宇沐手敬制。



640 (1).jpg

中国画《金石缘》

作者:汪新宇





END


来源:读   嘉编辑:金子雯
初审:汪新宇审核:陈哲峰